在中醫角度,痛經有虛實之分。
大體上月經期、月經前出現疼痛以及痛勢較為劇烈的為實證;
痛在經後以及腹部隱隱作痛為主的多屬於虛痛。
(圖片來源: freepik)
根據 經期症狀分辨;
(1)疼痛以脹痛為主,而且月經顏色暗紅有血塊,血塊流出後疼痛減輕的屬於氣滯血瘀
(2)若經期出現冷痛,痛勢較輕,熱敷後舒緩,兼有月經色暗淡,腰腿酸軟等症狀的屬於陽虛內寒型痛經;
(3)若經期出現小腹冷痛,痛較劇烈,按腹痛加重,兼有月經量少,色暗有血塊的屬於寒濕凝滯;
(4)若經期出現小腹部疼痛伴有灼熱感,伴有月經色黯紅,白帶色黃質稠的屬於濕熱下注;
(5)若經期出現小腹部隱隱作痛,伴有月經量少色淡,面色蒼白神疲的屬於氣血不足。
脹痛多為氣滯證,刺痛多爲瘀血證,身重墜脹多爲濕證,喜按多虛證,拒按多實證,喜暖多寒證,喜冷多熱證,臨床上多虛實夾雜,寒熱錯雜,可用腹診輔助鑒別,如在脅部脹滿疼痛多爲肝氣鬱結,臍部上方有水聲多爲水停腸胃,兩側少腹按壓刺痛多爲瘀血,臍部平行兩側按壓脹痛刺痛拒按,多爲宿便,臍部下方喜按皮肉凹陷多爲腎虛等,肚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側三分之一處壓痛伴疲倦發熱汗出情況,可為闌尾炎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