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肥胖可以主要分為四種類型。
(圖片來源: freepik)
1. 痰濕型
中醫的文獻中就曾記載「脾主身之肌肉」、「肥人多濕痰」、「痰生於脾」、「脾無濕不生痰」等 ,說明脾失健運而生痰濕。
脾主運化,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並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功能。這是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因此又稱為「後天之本」。若脾氣的運化功能減退,稱為脾失健運,也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亦會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引致肥胖和出現腹脹、便溏、水腫等症狀。
2. 氣虛型
即本身中氣不足,由於人體能量不足,無法將食物轉化成身體的營養,日久就引致肥胖問題。
在中醫角度,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屬於人體精氣的範疇。人體精氣分別藏於五臟,故《素問·五藏別論》就提及「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氣虛一般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或久病不覆,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與現代醫學概念「亞健康」相似。
氣虛型肥胖的人常見少氣懶言、易倦、運動時容易氣喘等情況。
3. 陽虛型
即人體中的陽氣非常虛弱,導致體內運化功能減弱,而演化成肥胖問題。
中醫強調人體整體性,然後將整體分為對立統一的兩個屬性——陰陽,當人體的陰陽失衡,就會引起疾病。陽氣有如自然界的太陽,溫煦著我們的身體。因此陽虛型肥胖人士多見畏寒,天氣很熱的時候還穿著厚重衣物。大便溏薄也十分常見,一吃生冷食物就容易拉肚子。此外還會有手足冰涼、精神萎靡,大便溏薄等症狀。
4. 濕熱型
身體中的濕熱互相結合,妨礙體內氣的運行,累積在身體內,就會引致肥胖的問題。濕熱在體內留存,不能排出去,導致情緒急躁易怒、口乾口苦、臉上易長暗瘡粉刺等。
此外,濕熱型肥胖人士常見食量多。由於體內濕熱會對胃造成影響,當胃有濕熱,受熱以後,消化功能就會增強,令人經常有饑餓感,就會食慾大增。
以上內容均為基本保健知識,如有疑問,請向註冊中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