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個慢性炎症關節疾病,炎症反應導致關節出現疼痛、發熱、腫脹、僵硬,嚴重者甚至造成關節畸形。與一般關節痛症的分別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痛楚會隨關節的運動而改善,在早上,關節僵硬難以郁動,出現「晨僵」的現象,並持續30分鐘以上。主要影響手、腳、脊椎、膝等關節。
現代西醫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屬中醫的痹証範疇。痹證是一種以肢體、關節等處酸痛、麻木、重著及屈伸不利等為主要症候的病證。其病因是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或因痰濁瘀血,阻礙經脈運行,深入關節筋脈,皆可以使患者發病。
中醫治療痹証時,首先會分辨痹証的寒熱虛實。
主要可以分為風寒濕痹、熱痹、氣血虛痹。
● 風寒濕痹又應區別風寒濕偏盛的不同。
○ 風痹:風邪偏盛,則關節酸痛,遊走不定為主,又名行痹。
○ 寒痹:寒邪偏盛,則痛有定處,疼痛劇烈為主,又名痛痹。
○ 濕痹:濕邪偏盛,肢體酸痛重著,肌膚不仁為主,又名著痹。
● 熱痹(風濕熱痹):以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特點。
● 氣血虛痹:證見骨節酸痛,時輕時重,而以屈伸時為甚,或筋肉時有驚掣跳動。
在治療方面,我們會內外兼治。在外,會用針灸、骨傷手法,達至通痹止痛,放鬆關節的緊繃感;在內,會用中藥方劑,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痹症的治療原則,同時因邪氣雜至,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祛痰、化瘀通絡等治法應相互兼顧,因邪氣有偏勝,祛邪通絡又各有重點。
中醫講求治未病,預防勝於治療,從基本開始,需鍛煉身體,增強機體禦邪能力;改善陰冷潮濕等不良的工作、生活環境,避免外邪入侵;一旦受寒、冒雨等應及時治療,如服用薑湯等以祛邪等措施都有助於預防痹病的發生。
另外,若患者的痹症屬熱痹,關節紅腫灼熱疼痛為主,可塗抹壹點寧在患處,並定點按摩痛點,壹點寧的主要成分有薄荷腦,有止痛清熱消炎的功效;若患者的痹症屬風寒濕痹或氣血虛痹,可塗抹藏紅寧在患處,並定點按摩痛點及熱敷,藏紅寧主要是由紅花及活血袪瘀藥物組成,具有活血散瘀、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的功效。
(圖片來源: freepik)